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读后感锦集(8)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