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的读后感汇集(6)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第三, 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以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作出的。学生也因此形成了对教师评价的期待和依赖,教师评价成为学生获得自我认识的源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教师则暂时隐身在后,不急于评价,不以自己的评价替代学生的评价,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做恰当的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第四, 把工具权还给学生。这里的工具权指的是学习方法。它不应该只是老师提供的,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建构的。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运用甚至创造学习方法的权利。
第五, 把总结权还给学生。一堂课上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来总结的。其实更多是老师在总结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总结学生的学。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种总结也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教的和学生实际学的差异,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当时间,空间和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是释放出了课堂的生命力。
以上《教学常识》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我们的课改理念和做法不谋而合。此书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就像书中所言:“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
篇三:常识的读后感
参加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从上到下到喊着要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课堂结构等等。读了这本书让人恍然大悟,有时为了新我们完全的连最基础的常识都丢了。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
第四, 把工具权还给学生。这里的工具权指的是学习方法。它不应该只是老师提供的,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建构的。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运用甚至创造学习方法的权利。
第五, 把总结权还给学生。一堂课上下来,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过去往往是由老师来总结的。其实更多是老师在总结自己教了什么,而不是总结学生的学。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种总结也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教的和学生实际学的差异,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当时间,空间和权利都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它放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也放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和学生的差异,归根到底,是释放出了课堂的生命力。
以上《教学常识》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我们的课改理念和做法不谋而合。此书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就像书中所言:“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
篇三:常识的读后感
参加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从上到下到喊着要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课堂结构等等。读了这本书让人恍然大悟,有时为了新我们完全的连最基础的常识都丢了。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