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德意识读后感精选(12)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