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队穆旦读后感集锦(4)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分清两个版本孰先孰后的意义在于能更加清晰地梳理本诗变化的线索,进一步的论证理由后面还将阐述。由“森林之歌”到“森林之魅”,看起来只是一个字的改动,实际上表达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森林之歌”强调的是为纪念死去的战友所作的祭歌,而“森林之魅”则表达了一种玄学的、超验的感觉,即作者在原始森林中体会到的一种神秘的灵性体验,仿佛有个森林之神笼罩在人的周围,从而将诗歌主题由现实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与超验的世界。这也与穆旦诗歌中一贯表现出来的向内的、象征的、宿命与玄学的特质不谋而合。
二、《森林之魅》内容之改动
该诗一共64行,在穆旦的诗作中不是最长的但也不算短。实际上,本诗在内容上并没有大篇幅的改动,多是细节的修改,而且修改处也比较集中,除去标题和繁简体字体转换,共12处修改。上面已经谈到这首诗作于1945年9月,距离穆旦的“野人山”经历(1942年5月-8月左右)已经三年有余。那么这首诗歌的诞生究竟是诗人灵感迸发、一蹴而就呢,还是在三年期间经过了漫长的创作与反复的修改呢?诗人已逝,实际的创作现场已无从考证也不可能重现,这里就要结合诗人的经历来做合理揣测了。诗人顽强渡过“野人山”一劫从印度回国后,并没有留在西南联大任教,而是选择到西南地区找工作,1942—1945年这段时间他辗转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频繁更换工作,并不安定162-187。这一时期的创作情况,就留存下来的诗作看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942年历经战争后(8-12月)穆旦写有诗4首(《阻滞的路》、《自然底梦》、《幻想底乘客》、《记忆底都城》),1943年全年只有3首诗作(《祈神二章》、《诗二章》和长诗《隐现》),1944年也只有4首(《赠别》、《裂纹》、《寄》和《活下去》)。而到了1945年,诗作数量激增,达25首,并且质量还都很高,后来这其中绝大部分诗歌都收录在诗集《旗》中,并且于当年1月,诗人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由此可见,1945年是诗人灵感喷发且效率极高的一年,也许是情感的积淀到了爆发的零点,也许是较前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给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这一年收获颇丰。诞生于这一年的《森林之魅》,应该也是在诗人灵感如泉涌的情境下,主体部分不久就被写成,但由于穆旦自身对作品的高要求和他个人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写成之后并未定稿,而是进入了漫长、琐碎的修改时期(研究穆旦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穆旦对于诗作的修改相当多而且非常细)。
二、《森林之魅》内容之改动
该诗一共64行,在穆旦的诗作中不是最长的但也不算短。实际上,本诗在内容上并没有大篇幅的改动,多是细节的修改,而且修改处也比较集中,除去标题和繁简体字体转换,共12处修改。上面已经谈到这首诗作于1945年9月,距离穆旦的“野人山”经历(1942年5月-8月左右)已经三年有余。那么这首诗歌的诞生究竟是诗人灵感迸发、一蹴而就呢,还是在三年期间经过了漫长的创作与反复的修改呢?诗人已逝,实际的创作现场已无从考证也不可能重现,这里就要结合诗人的经历来做合理揣测了。诗人顽强渡过“野人山”一劫从印度回国后,并没有留在西南联大任教,而是选择到西南地区找工作,1942—1945年这段时间他辗转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频繁更换工作,并不安定162-187。这一时期的创作情况,就留存下来的诗作看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942年历经战争后(8-12月)穆旦写有诗4首(《阻滞的路》、《自然底梦》、《幻想底乘客》、《记忆底都城》),1943年全年只有3首诗作(《祈神二章》、《诗二章》和长诗《隐现》),1944年也只有4首(《赠别》、《裂纹》、《寄》和《活下去》)。而到了1945年,诗作数量激增,达25首,并且质量还都很高,后来这其中绝大部分诗歌都收录在诗集《旗》中,并且于当年1月,诗人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由此可见,1945年是诗人灵感喷发且效率极高的一年,也许是情感的积淀到了爆发的零点,也许是较前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给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这一年收获颇丰。诞生于这一年的《森林之魅》,应该也是在诗人灵感如泉涌的情境下,主体部分不久就被写成,但由于穆旦自身对作品的高要求和他个人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写成之后并未定稿,而是进入了漫长、琐碎的修改时期(研究穆旦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穆旦对于诗作的修改相当多而且非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