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演义片段读后感集锦(12)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史记》七十二列传,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颇为丰满。或正或邪,或贵或贱。都彰显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为豫让聂政的刚烈而感染,我们也会为屈原贾谊空有高才而不得其主的郁郁而哀叹。
列传第六《伍子胥列传》中弥漫着一股蒙冤与复仇的血腥味,在血泪纠缠之中。仇恨可以颠覆一个国家,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于是身怀家仇的伍子胥英雄末路,不惜与故国反目,锐意攻伐、鞭尸楚平。这种被认为“倒行逆施,以下犯上”的举动是后世所谓正统史学所不敢记载的,然而忍辱负重以报仇的事迹在《史记》里并不少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便是一例,无论国仇家仇,有仇必报,在司马迁看来,似乎就是常理。而太史公在《伍子胥列传》中,毫不掩饰对伍子胥的偏爱,对伍子胥弃国投吴,替父兄报仇表示肯定和认同,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且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虽然,《史记》载伍子胥曾“掘平王墓,出其户,鞭之三百”,“献专诸刺杀吴王到踏上进身之阶”,“编兵士为吴王殉以巩固既得利益”等行为,但即使将他的所有缺陷表现出来,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世俗英雄。
司马迁作为一个“刀锯之余”同于宦竖的身份,为编写史记,不辞劳苦,将旁人的冷眼置之不顾,这与伍子胥暂忍失父兄之痛,为躲避追杀而四处逃亡,处心积虑要实现为父兄报仇的人生理想同样可歌可泣。在伍子胥刚毅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性上,太史公或许看到了自己的某些影子,才会对伍子胥颇为偏爱吧。从这点来说,司马迁写伍子胥,可谓“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伍子胥的一生是坎坷的,面对父兄惨死,被迫逃离楚国,辗转在晋、宋、郑、吴等国之间,期间数度受窘,吹箫乞市。借吴国之力复仇楚国,奈何复仇的代价却是使楚国百姓饱受战争的磨难,更使他有家难回,无颜面对故土,只得叛逃吴国。竭忠尽智辅佐两代君王,奠定吴国霸主地位,可惜吴王夫差心无大志,听信谗言,伍子胥忠而见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终还是没逃脱功臣宿命,他的死也给后人留下无限感慨。
列传第六《伍子胥列传》中弥漫着一股蒙冤与复仇的血腥味,在血泪纠缠之中。仇恨可以颠覆一个国家,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于是身怀家仇的伍子胥英雄末路,不惜与故国反目,锐意攻伐、鞭尸楚平。这种被认为“倒行逆施,以下犯上”的举动是后世所谓正统史学所不敢记载的,然而忍辱负重以报仇的事迹在《史记》里并不少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便是一例,无论国仇家仇,有仇必报,在司马迁看来,似乎就是常理。而太史公在《伍子胥列传》中,毫不掩饰对伍子胥的偏爱,对伍子胥弃国投吴,替父兄报仇表示肯定和认同,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且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虽然,《史记》载伍子胥曾“掘平王墓,出其户,鞭之三百”,“献专诸刺杀吴王到踏上进身之阶”,“编兵士为吴王殉以巩固既得利益”等行为,但即使将他的所有缺陷表现出来,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世俗英雄。
司马迁作为一个“刀锯之余”同于宦竖的身份,为编写史记,不辞劳苦,将旁人的冷眼置之不顾,这与伍子胥暂忍失父兄之痛,为躲避追杀而四处逃亡,处心积虑要实现为父兄报仇的人生理想同样可歌可泣。在伍子胥刚毅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性上,太史公或许看到了自己的某些影子,才会对伍子胥颇为偏爱吧。从这点来说,司马迁写伍子胥,可谓“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伍子胥的一生是坎坷的,面对父兄惨死,被迫逃离楚国,辗转在晋、宋、郑、吴等国之间,期间数度受窘,吹箫乞市。借吴国之力复仇楚国,奈何复仇的代价却是使楚国百姓饱受战争的磨难,更使他有家难回,无颜面对故土,只得叛逃吴国。竭忠尽智辅佐两代君王,奠定吴国霸主地位,可惜吴王夫差心无大志,听信谗言,伍子胥忠而见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终还是没逃脱功臣宿命,他的死也给后人留下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