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乐课后的读后感汇总(4)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对萨伊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文化帝国主义、东方学统统抛到一边,萨伊德,仅凭这篇文章足可以成为大师。这篇神文就是《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
照贯常思维,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事实确为如此),但是!但是,萨伊德几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认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称颂上帝及其事功,他潜意识里还有心与之分庭抗礼,这个心意在几部庞大作品里越来越明显,像《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如炼金术士一般在音乐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个至高无上的他对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思维方式:
“巴赫的狂热,的的确确有其魔性、吓人之处······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样百般虔诚和谦 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种更黑暗——更洋溢勃发、更骄傲、濒临渎神的东西,那东西就在他内心里,他那 带着对位法魔术的音乐也传出各种消息。”
不夸张地说,这段话看得我直冒冷汗,巴赫虔诚的脸突然变得狡黠起来,原来他的身上也带着浮士德的影子。将来我该如何面对圣马太、B小调,如此总总他笔下的宗教音乐啊!当然,也许,萨义德只是过度诠释——只是为了思维的快感,但愿如此!
此外,他提到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逻辑:
“巴赫的作品,质地经过细密、耐心、极力的策划和衍释,这一点,他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进击方法,无论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常透过一些小小的小主题为之,这 些小主题则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复音符打造的主题样式。”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2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照贯常思维,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事实确为如此),但是!但是,萨伊德几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认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称颂上帝及其事功,他潜意识里还有心与之分庭抗礼,这个心意在几部庞大作品里越来越明显,像《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如炼金术士一般在音乐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个至高无上的他对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思维方式:
“巴赫的狂热,的的确确有其魔性、吓人之处······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样百般虔诚和谦 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种更黑暗——更洋溢勃发、更骄傲、濒临渎神的东西,那东西就在他内心里,他那 带着对位法魔术的音乐也传出各种消息。”
不夸张地说,这段话看得我直冒冷汗,巴赫虔诚的脸突然变得狡黠起来,原来他的身上也带着浮士德的影子。将来我该如何面对圣马太、B小调,如此总总他笔下的宗教音乐啊!当然,也许,萨义德只是过度诠释——只是为了思维的快感,但愿如此!
此外,他提到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逻辑:
“巴赫的作品,质地经过细密、耐心、极力的策划和衍释,这一点,他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进击方法,无论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常透过一些小小的小主题为之,这 些小主题则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复音符打造的主题样式。”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2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