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杨振宁的读后感精选(4)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杨振宁少年时代就在一起的朋友,他们同在西南联大读书,又先后留美获博士学位,邓回国后转行从事领导“两弹”的研究工作,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杨、邓之间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友情故事,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无私的精神与巨大贡献的基础上,所以才能这样珍贵和弥久。
1971年8月16日,杨振宁在离开上海回美前夕,上海市领导请他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他,是邓稼先写的,他在信中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1959年底以前得到过苏联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接信后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他追述当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场景……正如杨自己所说的那样,“稼先是我永恒的骄傲”。
杨振宁走过的道路给我这样的启示:从事科学研究无需更多的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只有获得知识和成功的满足与快慰,我想: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杨振宁传读后感1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1999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80多岁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的确,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
1971年8月16日,杨振宁在离开上海回美前夕,上海市领导请他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他,是邓稼先写的,他在信中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1959年底以前得到过苏联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接信后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他追述当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场景……正如杨自己所说的那样,“稼先是我永恒的骄傲”。
杨振宁走过的道路给我这样的启示:从事科学研究无需更多的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只有获得知识和成功的满足与快慰,我想: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杨振宁传读后感1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1999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80多岁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的确,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