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爱更重要读后感汇合(24)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书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长中的影响,引用了大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一点一滴的陪伴中体现规矩与爱。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凝重。身边很多鲜活的例子,特别是现如今很普遍的溺爱型、忽略型教养方式正在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家庭教育中规矩与爱不同步造成的。
一、传统模式下的父母必修课
这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如“长幼有序”、“敬畏之心”,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不占有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等。在中国传统模式下生活的我们,如何做好父母,书中有些观点我很赞同。
一是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父母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年轻父母重视,但是回首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行为都来自代代相传的家教模式。也就是说上上辈人如何教育我们的父辈,基本我们的父辈就怎么教养我们。书中作者的父母都是严厉型,说难听点就是简单粗暴型,对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作者没有将这种影响延续到下一辈身上,因为他通过反思开始寻求更好的教子之道。回首我的成长经历,父严母慈的结合让我成长的环境比较自由,加上姐妹多,所以从小就学会了与人相处。但是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始终太严肃,而且规矩众多,一方面感谢这些规矩让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另一方面小时候我也渴望与别的孩子一样父女亲密无间。我跟作者一样,都是长大了才开始体会这种父爱的深沉。其实不是不爱,只是爱掩藏太深、执行规矩又很严格,爱与规矩没有表面的交叉点。
通过这种反思,我希望与我的儿子何小宝建立起的亲子关系是平等、自由的,在实践中探索到规矩与爱的结合点。
二是传统家庭模式中教育的一致性。目前的中国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带,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几代同堂必然会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书中作者就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作者认为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替代。在规矩和教育上,要服从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来父母是孩子抚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来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溺爱;三来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助于孩子成长。书中也提到了传统家庭中因为孩子教育发生分歧时,父亲应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亲的调解人。当然同一教育者也存在一致性问题,即规矩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无所适从。
一、传统模式下的父母必修课
这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如“长幼有序”、“敬畏之心”,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不占有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等。在中国传统模式下生活的我们,如何做好父母,书中有些观点我很赞同。
一是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父母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年轻父母重视,但是回首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行为都来自代代相传的家教模式。也就是说上上辈人如何教育我们的父辈,基本我们的父辈就怎么教养我们。书中作者的父母都是严厉型,说难听点就是简单粗暴型,对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作者没有将这种影响延续到下一辈身上,因为他通过反思开始寻求更好的教子之道。回首我的成长经历,父严母慈的结合让我成长的环境比较自由,加上姐妹多,所以从小就学会了与人相处。但是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始终太严肃,而且规矩众多,一方面感谢这些规矩让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另一方面小时候我也渴望与别的孩子一样父女亲密无间。我跟作者一样,都是长大了才开始体会这种父爱的深沉。其实不是不爱,只是爱掩藏太深、执行规矩又很严格,爱与规矩没有表面的交叉点。
通过这种反思,我希望与我的儿子何小宝建立起的亲子关系是平等、自由的,在实践中探索到规矩与爱的结合点。
二是传统家庭模式中教育的一致性。目前的中国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带,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几代同堂必然会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书中作者就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作者认为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替代。在规矩和教育上,要服从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来父母是孩子抚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来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溺爱;三来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助于孩子成长。书中也提到了传统家庭中因为孩子教育发生分歧时,父亲应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亲的调解人。当然同一教育者也存在一致性问题,即规矩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