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钟氏家风读后感汇聚(162)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还是回到开始的两章,我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写了,如此深爱的三个人,阿圆已经结婚了,但是她都没有写进去女婿,其实他们家的三个人是一个整体,任何人的介入都是一种破坏。杨绛先生晚年写家庭自传体怀念自己的爱人和女儿,面对最亲的人去世,自己需要多大努力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现在又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去回忆描述他们去世的过程。我相信如果完全真实记录那四年来往医院的过程,两个人每况愈下的情景,她真的会崩溃,她虽坚强,但是不足以支撑面对死亡,写这本回忆录对她来说是多么得残忍。所以她尽量以梦幻隐喻的形式巧妙避开内心最不愿意被触及的绝望和柔弱,把故事完整写下来。仔细想想四年的时间,至亲相继去世,夹杂着白发人送黑人,医院-家-另一家医院,这种模式的生活,家就是睡觉的客栈,她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没有家人的家,这不是家,如果家人都在医院躺着,那么医院就是家,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那四年,她的脑里除了恐惧和悲苦,可能真的已经意识不到自己是这么活过来的.,对于她来说那四年是做了一个很长很长又凄惨又辛苦的梦。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那四年,她的脑里除了恐惧和悲苦,可能真的已经意识不到自己是这么活过来的.,对于她来说那四年是做了一个很长很长又凄惨又辛苦的梦。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