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特的墓碑读后感精选(16)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在时间的磨砺中,留下来的是思想的点点星火,传递的是精神的火炬。精神是无法覆灭的。千万年来,它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文化探索的坐标,是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灯塔。千百种精神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前进着。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1】
本来打算利用国庆假期,完成一个伟大的工程,即将王荣生教授在各种论着中关于
严格地讲,与其说是一个课例,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的文本细读。黄玉峰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以前自称是语文教育的“叛徒”,他崇尚“人”的教育,之前读过黄老师一本书,名字就叫《“人”是怎么不见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黄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细读,耐人寻味。
寻味之一便是结合背景去理解文本。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只可惜“知人论世”被泛化为“写作背景”,甚至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印证。在我看来,“知人论世”只有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威力。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黄老师在这个细节上下了功夫,他首先提出疑问:这次旅行是怎么去的?谁邀请?邀请者出于什么目的?翻阅了大量的
有了这个想法,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有了着落:“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试想,茨威格在苏联14天,难道见过的建筑物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克里姆林宫呢?红场呢?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再没有比”呢?再比如后面一句“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句话中的“远离尘嚣”如何理解?联系文章的背景,这句话就可以被深入理解了。
寻味之二就是旁征博引。旁征博引需要辩证看待,引用的资料如果与文本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宁可不引用。引用的资料也只有在与文本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篇散文是写托尔斯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黄老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特别是其晚年思想的资料,甚至还引用了茨威格本人写的关于托尔斯泰晚年的“逃向苍天”,而我读这个剧本片段,本身就深受震动,例如托尔斯泰说的“年轻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除此以外,黄老师还引用了茨威格夫妇的资料,特别是他们于1942年于巴西双双自杀的片段,茨威格最后写道:“我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了漫长黑夜之后,能见到朝霞!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1】
本来打算利用国庆假期,完成一个伟大的工程,即将王荣生教授在各种论着中关于
严格地讲,与其说是一个课例,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的文本细读。黄玉峰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以前自称是语文教育的“叛徒”,他崇尚“人”的教育,之前读过黄老师一本书,名字就叫《“人”是怎么不见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黄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细读,耐人寻味。
寻味之一便是结合背景去理解文本。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只可惜“知人论世”被泛化为“写作背景”,甚至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印证。在我看来,“知人论世”只有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威力。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黄老师在这个细节上下了功夫,他首先提出疑问:这次旅行是怎么去的?谁邀请?邀请者出于什么目的?翻阅了大量的
有了这个想法,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有了着落:“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试想,茨威格在苏联14天,难道见过的建筑物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克里姆林宫呢?红场呢?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再没有比”呢?再比如后面一句“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句话中的“远离尘嚣”如何理解?联系文章的背景,这句话就可以被深入理解了。
寻味之二就是旁征博引。旁征博引需要辩证看待,引用的资料如果与文本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宁可不引用。引用的资料也只有在与文本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篇散文是写托尔斯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黄老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特别是其晚年思想的资料,甚至还引用了茨威格本人写的关于托尔斯泰晚年的“逃向苍天”,而我读这个剧本片段,本身就深受震动,例如托尔斯泰说的“年轻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除此以外,黄老师还引用了茨威格夫妇的资料,特别是他们于1942年于巴西双双自杀的片段,茨威格最后写道:“我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了漫长黑夜之后,能见到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