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阳明先生读后感摘录(8)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学习贵在专、精、正。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做事情始于专,方能精;有精才能达到明,有明才能到达“诚”,即所谓“惟精惟一”。而道贯穿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根为本,专也好精也好,偏离此理可能就会错知错行,浅知浅行,甚至走偏误事,更不可能到达圣贤境界。立下圣贤之志,要从当下做起,不管做哪一行,在工作中认真对待,不蹉跎不彷徨,不纠结不钻牛角尖,立即行动,时不我待。
曾经以为只要工作上埋头苦干,学习上专心致志,就是做到“专一”,也曾听有人说在一个岗位上干了20年就顺其自然成为这个领域的“精专”之家,初步感悟阳明先生的学习之道,才渐明白如果不把“专””精”落到圣人大道上,不能算是真正的“专””精”,顶多是毫无意义的勤奋劳苦罢了?自己有时候认为的专注学习和勤奋工作,只是机械完成任务,被动接受安排,与圣人之道南辕北辙,如果这样沉溺和偏执,即使再过50载,我也只是徒劳身心之苦吧,真是惶恐!立志、勤学,亦要“惟精惟一”,带着大志和诚心去磨练,才不会被文词技能、庸俗凡事所迷惑,挡住了前行之路,才能真正获得真“精”。
王守仁在这篇赠序里阐述了他的为学主张,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是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了“大道”也就不远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曾经以为只要工作上埋头苦干,学习上专心致志,就是做到“专一”,也曾听有人说在一个岗位上干了20年就顺其自然成为这个领域的“精专”之家,初步感悟阳明先生的学习之道,才渐明白如果不把“专””精”落到圣人大道上,不能算是真正的“专””精”,顶多是毫无意义的勤奋劳苦罢了?自己有时候认为的专注学习和勤奋工作,只是机械完成任务,被动接受安排,与圣人之道南辕北辙,如果这样沉溺和偏执,即使再过50载,我也只是徒劳身心之苦吧,真是惶恐!立志、勤学,亦要“惟精惟一”,带着大志和诚心去磨练,才不会被文词技能、庸俗凡事所迷惑,挡住了前行之路,才能真正获得真“精”。
王守仁在这篇赠序里阐述了他的为学主张,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是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了“大道”也就不远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