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论文读后感整理(22)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乐记》师乙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季札观乐,为之歌,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以
音乐别之,不以正之大小论也。
综合这三种说法,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诗》的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个人、王政、神明。
《诗》的作者涉及普通平民和朝廷士大夫。
《诗》的性质是乐。
(显然这三种说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唐木所下的论断比较贴近于第三点。
那么,风、雅、颂到底都是什么乐呢?仅仅是民歌么?
郑樵在《通序志》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一般说到“风”是各地的民歌——“民俗歌谣之诗也”。这一点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一般被认为是“雅乐”、“正乐”。
朱熹《诗集传?小雅序》中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这里所说的“雅乐”“正乐”实际上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它有着文化正统的意义。
因为,“雅”与“夏”音近而互通。雅言就是“夏言”。夏是西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的古名,所以,雅言是王畿一带的语言。经过士大夫加以标准化之后,成为当时的“国语”。
也就是说,雅言是士大夫的标准语,以别于各地的方言。所谓:“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不过“雅言”不单纯是个语言问题,它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具有文化上的正统性。 所以,这是“雅”与“风”最大的区别之处。
“颂”为“宗庙之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
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即“容”字。也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
音乐别之,不以正之大小论也。
综合这三种说法,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诗》的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个人、王政、神明。
《诗》的作者涉及普通平民和朝廷士大夫。
《诗》的性质是乐。
(显然这三种说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唐木所下的论断比较贴近于第三点。
那么,风、雅、颂到底都是什么乐呢?仅仅是民歌么?
郑樵在《通序志》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一般说到“风”是各地的民歌——“民俗歌谣之诗也”。这一点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一般被认为是“雅乐”、“正乐”。
朱熹《诗集传?小雅序》中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这里所说的“雅乐”“正乐”实际上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它有着文化正统的意义。
因为,“雅”与“夏”音近而互通。雅言就是“夏言”。夏是西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的古名,所以,雅言是王畿一带的语言。经过士大夫加以标准化之后,成为当时的“国语”。
也就是说,雅言是士大夫的标准语,以别于各地的方言。所谓:“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不过“雅言”不单纯是个语言问题,它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具有文化上的正统性。 所以,这是“雅”与“风”最大的区别之处。
“颂”为“宗庙之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
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即“容”字。也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