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外交的读后感汇集(2)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当我最初看到这本《大外交》的作者是基辛格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基辛格的个人传记,比如中美建交等内容,为此,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还找来英文版一读。但是,这本书才看开头的部分章节,便发现我想错了,我低估了基辛格的智慧和雄心,这本书一下子杀到了17世纪,一位位外交大师跃然纸上,一桩桩外交事件栩栩如生,作为部分历史的局中人,基辛格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想的更深,让这本书也成为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外交,不同人对其定义不同,而在不同时期,各国外交也有不同风格,而关于外交到底重在国家实力,还是外交大师的权谋纵横也有争议。我个人对外交的理解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而战争本身也是外交的一极端体现,甚至工具,外交基于国家实力,但是在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以及最终效果上却与关键人物密不可分。而《大外交》正是沿着这样的脉络,基辛格仿佛在构筑一部史诗电影,还是N部曲,他如画外音一般交代背景和格局,接着便“放出”诸多外交关键人物,让他们上演外交史上的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悲喜剧。
由于牵涉的时代,国家,人物众多,基辛格在展开上也有所侧重,首先,尽管外交每天都在全球各大地方展开,但是基辛格始终聚焦的是对应时代的“中心”或者冲突聚焦点,所以本书开场聚焦欧洲,从黎塞留到梅特涅,俾斯麦,对应的正是当时欧洲大陆居于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更是冲突频发的“火药桶”。而此后,伴随德国、日本跋扈到二战全面爆发,从美国崛起、苏联发威到冷战大时代,这本书在时间与空间上自然切换,大气磅礴。其次,基辛格始终很有自知之明,他写的是“外交史”,所以交代相关背景,特别各国内政秉承的是倒置的“内政史是外交史撰写的铺垫”思路,直击与外教事件相关的核心内容,绝不发散,保证了本书的主线始终聚焦在外交主题。
很多时候,审视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感觉,这本书在描述17到19世纪欧洲历史的时候,以黎塞留、梅特涅等政治人物切入的角度就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在外交史上,活跃于17世纪的黎塞留可谓非常著名的人物,甚至开创了一种风格。尽管身为红衣主教,但是同样身为法国路易十三时代权倾一时的当权人物,他却跳出了外交中宗教利益的传统,更关注法国实际利益,这一如今看起来好像自然而然的思路,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黎塞留堪称当时最伟大的战略大师,他面对的情况有些类似日后德意志的俾斯麦,有个强势的西班牙跟它打个不停,东边是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有紧邻的德国诸多势力,更别说还有隔海相望的英国时不时来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