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有所思读后感汇合(48)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二、静心做教师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7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7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