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汉代文士浮沉读后感集合(18)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儒林外史》一方面赞颂了少数人物对自我原则的坚持与人性的坚守,这是作者的理想寄寓所在;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热衷于八股取士的儒林志士们的嘲讽。作品的主要呈现是后者,例如正文中很精彩的"周进中举"、"范进中举"、"严监生的两根灯草",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把人物的丑态讽刺得淋漓尽致,可又让人觉得可悲可怜可叹,不禁引人深思。
周进六十多岁还不曾中过学,其学生顾小舍都已中学后,他已无法再呆于顾老爷家教书,到了薛家集观音庵里的学堂当起了先生,在梅三相的一番"老友与小友"与王举人"鸡、鱼、鸭、肉,堆满春台。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次早,天晴,王举人洗脸,穿衣,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在进学与未进学的对比之下,周进作为后者甘受着前者以及众乡绅的嘲讽与冷落。在他的根深蒂固的科举观念里进学与未进学就是有人的等级之分,所以他也甘受着觉得低人一等。后来他只好沦落到在省城替人记帐,当他路过贡院想进去去看看,却因"这是相公们进的门"而不能进,当他恳求姊丈金有余用几个小钱得以进去后,周进却头撞号板又是大哭,出尽丑相,同行人得知原委每人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周进就顺风顺水一路高升。
作者笔下的周进为了科举而悲伤得要死,中学成为了他生活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标与生存的依靠,从《儒林外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科举制度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形成成群没有生存能力的寄生虫,如果科场不如意,那么谋生就陷入困境。周进的人生在拿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就陡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看我们看到科场的污浊,所谓的科举选拔人才却是那么可笑,在这可笑的背后是深深地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范进中举"更是精彩之篇。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二十几次,已是五十多岁还未中取。碰到了跟他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中的周学道,照顾了这位老童生,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之后才看懂,然后判他为第一名,让他进了学。这其后比较精彩的是对胡屠户的描写,如他的语言"现世宝、穷鬼""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妆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对胡屠户只是唯唯诺诺地应着,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并没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傲骨,有的只是性格上的逆来顺受、怯懦麻木,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培养了一群怎样的所谓的读书人。过后,范进向胡屠户借乡试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范进只好跟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这次范进中了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