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读后感集合(14)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劝学读后感1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劝学读后感2
这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读《劝学》。《劝学》是古代荀子写的一篇文章,他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之一,爸爸说荀子是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
我读了《劝学》之后,受益匪浅,比如:“学不可以已”:说明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劝告人们不要停止学习。我还比较喜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它的意思是让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超越前人的成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是让我们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懂得更多人生的道理,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劝学读后感2
这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读《劝学》。《劝学》是古代荀子写的一篇文章,他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之一,爸爸说荀子是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
我读了《劝学》之后,受益匪浅,比如:“学不可以已”:说明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劝告人们不要停止学习。我还比较喜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它的意思是让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超越前人的成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是让我们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懂得更多人生的道理,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