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的抉择读后感聚集(30)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就在你觉得这剧情不过如此的时候,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了。苏菲发现有个叫席德的女孩也在跟他在同一天过生日,而席德的爸爸总是寄给她各种明信片,并坚持说她一定可以转交到席德的手上。而苏菲也开始遭遇各种超自然事件,例如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在朝自己同时眨两只眼睛,抑或是在梦中拿到的席德的黄金十字架醒来后还握在自己的手上。这一段的哲学课也进入中世纪阶段,神学家背景的哲学家希望通过哲学方法印证上帝的存在。整个故事被盖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时不时还透出一丝诡异的色彩。
接着,苏菲的哲学课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时的哲学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相信理性,被称为理性主义,代表者是笛卡尔,他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怀疑一切我们已得到的经验,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是具有理性的,要通过理性来检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强调我思故我在。一个相信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等人,认为人的心灵是空白的,而思维是心灵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强调所见即所得,超出经验范畴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的,因而是无意义的。与此同时,席德的父亲开始展现各种“神迹”,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乐,比如一夜之内将明信片从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过狗向席德说生日快乐等等。就在周围的事物愈发向着非理性反经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终于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们是作为生日礼物被席德爸爸“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
这时场景切换,一个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一个讲义册,里面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的故事。
在“文学作品”这个真相大白之后,故事分成了两条线。苏菲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开始通过各种魔幻主义的方法学习现代哲学,而席德则开始通过读苏菲的故事学习哲学。后续的内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这个记录人类思考世界的发展史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人物发现自己是被“写”出来的创意才是本书的精髓。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读着苏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实也是个文学人物。可是,读着苏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们,又是什么呢?
接着,苏菲的哲学课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时的哲学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相信理性,被称为理性主义,代表者是笛卡尔,他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怀疑一切我们已得到的经验,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是具有理性的,要通过理性来检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强调我思故我在。一个相信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等人,认为人的心灵是空白的,而思维是心灵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强调所见即所得,超出经验范畴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的,因而是无意义的。与此同时,席德的父亲开始展现各种“神迹”,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乐,比如一夜之内将明信片从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过狗向席德说生日快乐等等。就在周围的事物愈发向着非理性反经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终于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们是作为生日礼物被席德爸爸“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
这时场景切换,一个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一个讲义册,里面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的故事。
在“文学作品”这个真相大白之后,故事分成了两条线。苏菲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开始通过各种魔幻主义的方法学习现代哲学,而席德则开始通过读苏菲的故事学习哲学。后续的内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这个记录人类思考世界的发展史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人物发现自己是被“写”出来的创意才是本书的精髓。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读着苏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实也是个文学人物。可是,读着苏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们,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