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照耀中国读后感集合(10)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相反,国民党反而更像是一群土匪,他们对日本侵略者做出不抵抗政策,却对同是中国人的共产党赶尽杀绝,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把中国社会搞得乌烟瘴气,却派人把自己美化成“抗日英雄”,而土匪般的过去,才是他们真正的历史。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这段真正的历史,把这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呈现在这本书上,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群有气魄有风度有力量有抱负的领导者,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真正的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2
当我第一次见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就表现出了对这种有政治偏向的书的厌恶,而当我打开它时,我终于明白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色中国对中共各级领导人及农民、工人等民众的采访与观察,以及对红色中国的评价。
在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红军中的“红小鬼”。在红军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经历风雨,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小鬼是一个号手,只有十五岁,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带着一顶褪色了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的号手可是一点也不“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看起来精神极了。这样一位“红小鬼”却是已经当了四年红军的“老红军”了。这个孩子说他小时候被红军帮助过,那时他就发誓要参加红军。十一岁,他参加了红军,虽说只是吹号,但他作为一名军人,是要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与精神啊!他的年龄与我不相上下,但是他做的事却是许多同龄人都做不到的,他们中的某些人还上前线打仗,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勇往直前。
这样的“红小鬼”,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我最敬佩的历史事件就是红军的长征。红军的长征是迫不得已的,红军为了避免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向西北长征,分成了西、南两个纵队,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出发了。红军在努力下终于撤出了江西(主力部队),余下的部队则留在江西继续抗争国民党。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之后,就开始走向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本次长征共有两万五千里长,在这途中,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牺牲了无数的红军战士们,然而红军一直在往前,从未后退。这也是红军的长征是军事伟大的业绩之一的原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这段真正的历史,把这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呈现在这本书上,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群有气魄有风度有力量有抱负的领导者,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真正的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00字左右2
当我第一次见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就表现出了对这种有政治偏向的书的厌恶,而当我打开它时,我终于明白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色中国对中共各级领导人及农民、工人等民众的采访与观察,以及对红色中国的评价。
在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红军中的“红小鬼”。在红军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经历风雨,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小鬼是一个号手,只有十五岁,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带着一顶褪色了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的号手可是一点也不“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看起来精神极了。这样一位“红小鬼”却是已经当了四年红军的“老红军”了。这个孩子说他小时候被红军帮助过,那时他就发誓要参加红军。十一岁,他参加了红军,虽说只是吹号,但他作为一名军人,是要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与精神啊!他的年龄与我不相上下,但是他做的事却是许多同龄人都做不到的,他们中的某些人还上前线打仗,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勇往直前。
这样的“红小鬼”,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我最敬佩的历史事件就是红军的长征。红军的长征是迫不得已的,红军为了避免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向西北长征,分成了西、南两个纵队,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出发了。红军在努力下终于撤出了江西(主力部队),余下的部队则留在江西继续抗争国民党。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之后,就开始走向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本次长征共有两万五千里长,在这途中,有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牺牲了无数的红军战士们,然而红军一直在往前,从未后退。这也是红军的长征是军事伟大的业绩之一的原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