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柔石读后感汇聚(2)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开始接触“普罗文学”,便是从柔石的《二月》开始。当然,除了因为老师介绍外,更有大师鲁迅为之作序,不禁令我想亲自一窥究竟。
文章中的人物很多,也非常鲜活。有可爱的采莲,美丽大方的陶岚,脆弱的采莲母亲等。但本文最终以知识分子“萧涧秋”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到芙蓉镇从事教育事业,最后不堪流言蜚语的折磨而逃往上海的故事。
主人公初到芙蓉镇,便因为同情而接济了失去顶梁柱的采莲母子三人。他在任职后,在踌躇满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与和他有相同知识分子气质的陶岚走得很近。他曾告诉陶岚,只要坚信自己的意念,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眼光。这似乎是在向那个时代的世人,抑或是向读者宣誓自己内心的强大。
然而,任何一个经典,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陶岚,一个新生叛逆的女知识分子形象。她热情、活泼,尤其是与萧涧秋相遇相知后,更是不惜抛弃众人眼中的未婚夫,一颗心奋不顾身地与萧君谈心,甚至于失掉芳心。她是精神的强者,更是敢于思考的勇者。而采莲的母亲,亦是李先生的遗孀,在丈夫为国捐躯讨要抚恤金无果之后,黯然地带着采莲姐弟回到极度贫困的家,俨然一副生活的弱者形象。这一强一弱,均得到萧涧秋的怜爱与帮助。他安慰因是否拒婚而苦恼的陶岚,使她从迷茫中挣扎出来并更坚定自己想要的;他帮助陷在生活困难的沼泽里的李家遗孀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就是在这一强一弱之间,他最终在周边群众的议论下,决定舍弃已经为之动心的女陶先生,选择那被生活压弯了脊背的李氏遗孀。这样的决定,不仅使陶岚这位精神的强者黯然落泪,更是他,这个自以为只为自己而活的精神独立者,向世俗低头的.表现。
只是后来,李氏遗孀死了幼子,便抛下采莲与儿子同去了。但她死前的眼神,似乎又有几分牺牲自己来成全萧陶二人的味道。她的死,确实极有可能让萧陶二人之间少了一丝顾虑,从而完成她报答二人的心愿,但以生命与亲情作礼,似乎显出了李氏遗孀的草率与愚昧。但这何尝又不是当时普通劳动妇女的缩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