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音乐书籍的读后感总汇(14)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郭老师说小米说的“我害怕安静的课堂”对他触动很大,同样对我触动也很大,也经常在想音乐课是安静一点还是热闹一点?当然“安静”与音乐课是格格不入的,什么时候安静呢?第一次在聆听歌曲时我是特别强调安静聆听的,当然这个时间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学生的小躁动就会浮出来,作为老师又特别怕学生在课堂上吵闹,刚开始经验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持纪律,可一旦太安静,却又少了什么,反而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音乐课堂不需要太安静,安静得音乐课堂是最忌讳的,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打开自己,真正的参与进来,音乐教学不止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必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才能把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内画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力结构之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开口唱,还要引导他们亲自去演奏、创作、聆听,这样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音乐课非常好玩、开心,期盼着你的课堂,这样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相信会有所提高。
就我通俗的理解:巴赫的音乐通常以简单的主题出发,进而演绎为庞大的、丰富的音乐形态;而贝多芬呢,在将动机好不容易做成主题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复,而到完成时,它可能还只是一个动机。(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愿意听巴赫,而不是疯子一样的贝多芬)进而,萨义德冒出惊天一语:
“巴赫是史诗;贝多芬是戏剧。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觉得最喜欢吸引人之是,贝多芬第三阶段的作品撕碎类 型 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断简残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专心一志,致力将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一个转折、每一 每一个和声和节奏受融于一个整体。”
史诗与戏剧,这样的词汇令我联想到古代美学大师,他们以文体名称作为风格类型进行概括——精准、有力。
最后,请允许我自鸣得意一下:没曾想我的音乐品味还能与萨义德先生有所交汇——我们都喜欢席夫。他说“席夫长相如天使······他的圆滑奏极好,力度变化微妙,脉冲也节制,不那么尖锐和严厉······但他那些技巧向来服从一种谦抑、可亲、内省的音乐性,而不是为炫耀和自我主义的展示来服务”。回到前面说的,古尔德的演奏带着浓重的工业时代气息,而席夫仿佛带领听众回到前工业时代,他的演绎是古典、雅致的,我称之为“逸品”。
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相信会有所提高。
就我通俗的理解:巴赫的音乐通常以简单的主题出发,进而演绎为庞大的、丰富的音乐形态;而贝多芬呢,在将动机好不容易做成主题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复,而到完成时,它可能还只是一个动机。(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愿意听巴赫,而不是疯子一样的贝多芬)进而,萨义德冒出惊天一语:
“巴赫是史诗;贝多芬是戏剧。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觉得最喜欢吸引人之是,贝多芬第三阶段的作品撕碎类 型 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断简残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专心一志,致力将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一个转折、每一 每一个和声和节奏受融于一个整体。”
史诗与戏剧,这样的词汇令我联想到古代美学大师,他们以文体名称作为风格类型进行概括——精准、有力。
最后,请允许我自鸣得意一下:没曾想我的音乐品味还能与萨义德先生有所交汇——我们都喜欢席夫。他说“席夫长相如天使······他的圆滑奏极好,力度变化微妙,脉冲也节制,不那么尖锐和严厉······但他那些技巧向来服从一种谦抑、可亲、内省的音乐性,而不是为炫耀和自我主义的展示来服务”。回到前面说的,古尔德的演奏带着浓重的工业时代气息,而席夫仿佛带领听众回到前工业时代,他的演绎是古典、雅致的,我称之为“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