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三部曲读后感整理(20)
2022-07-10 来源:百合文库
陈寅恪就更是这样,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城时,陈寅恪逃出城时,不带金银细软,却带了满满一汽车的书籍、手稿;而后辗转于多地,都不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抛弃。
这些把自己的研究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流亡的知识分子,实在是令人心生敬佩,也实在为他们多舛的命运感到叹息。国破家亡之时,武人血战沙场、保家卫国,而文人想要在书桌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是何等的艰难。并不是这些大师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国仇家难置之不理,而是他们觉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潜心学术、教书育人,也是对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祖国做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军人上阵杀敌,普通老百姓专注生产,知识分子专注于文化,这都是在各自的战场上保卫着国家,都有一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国家只有安定强大了,才能为生活在国家中的每一个人民都提供一片自由发展的净土。
《南渡北归》 读后感篇4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冥想》
《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师的群体命运变迁历史。内容夹杂了各类官方文献和野史趣闻,和作者爱憎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悲怆又真性情的一个个人物。乱世成就英才,各种挑战人性的底线的事情,让人更加多思而复杂。苦难,是不幸,也是幸运。
选择——从卢沟桥事件说起
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张自忠将军,卢沟桥事件开启了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当时北平守军是宋哲元、张自忠。卢沟桥之前,张自忠认为可以和平解决与日本的冲突,撤防撤军,私下签订《香月细目》。被社会视为“准汉奸”、“自以为忠”。
后参加多场对日战争,1940年,张自忠在对日的枣宜会站中全军覆没,战死。
别人做的选择,是基于他当时所获得的信息而做的判断。上帝视角来审判他人的选择时,你在局内未必会做的更好。
这些把自己的研究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流亡的知识分子,实在是令人心生敬佩,也实在为他们多舛的命运感到叹息。国破家亡之时,武人血战沙场、保家卫国,而文人想要在书桌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是何等的艰难。并不是这些大师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国仇家难置之不理,而是他们觉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潜心学术、教书育人,也是对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祖国做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军人上阵杀敌,普通老百姓专注生产,知识分子专注于文化,这都是在各自的战场上保卫着国家,都有一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国家只有安定强大了,才能为生活在国家中的每一个人民都提供一片自由发展的净土。
《南渡北归》 读后感篇4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冥想》
《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师的群体命运变迁历史。内容夹杂了各类官方文献和野史趣闻,和作者爱憎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悲怆又真性情的一个个人物。乱世成就英才,各种挑战人性的底线的事情,让人更加多思而复杂。苦难,是不幸,也是幸运。
选择——从卢沟桥事件说起
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张自忠将军,卢沟桥事件开启了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当时北平守军是宋哲元、张自忠。卢沟桥之前,张自忠认为可以和平解决与日本的冲突,撤防撤军,私下签订《香月细目》。被社会视为“准汉奸”、“自以为忠”。
后参加多场对日战争,1940年,张自忠在对日的枣宜会站中全军覆没,战死。
别人做的选择,是基于他当时所获得的信息而做的判断。上帝视角来审判他人的选择时,你在局内未必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