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三部曲读后感整理(16)
2022-07-10 来源:百合文库
《北归》包含的历史时间段大致在1937年至1940年前后,但书中对于一些活跃于这段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个人的成长过程也着墨甚多,所以时间跨度很广。书中描写的主体是原本活跃于各地高校或研究机构、而战争爆发后,随着学校的迁移而辗转于全国多地的知识分子,比如王国维、赵元任、胡适、陈寅恪、傅斯年等等;描写的事件也基本与这群人相关。而对于当时的大环境,比如党争,比如战争本身,都只是点到即止;即使描写到,也只是为了刻画某个人物,所以书中内容看起来比较“纯粹”。书中容纳了大量的真实史料,这一点从每一章后面多达二十面的注释就可见一斑(全书共十一章);注释的内容多是所描写人物的日记、书信、作品以及亲近之人的口述等,所以足以见书中对人物刻画时都是基于事实,而非信口雌黄。
书中的人物,大多活跃于这几个学术机构:北京大学(北大),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国立南开大学,中央研究院(中研院)及其下属机构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在空间上着重描写的,主要有北京(当时的北平),长沙,昆明和四川南溪李庄等。
整本书的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城沦陷,于是原在北京的高校,以及南开大学和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往云南昆明,共同组建成西南联合大学;后来战事恶化,昆明也遭到了严重袭击,于是西南联大及相关的人员和科研机构又被迫迁往四川李庄。但在这段时期之内,发生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让人既感慨于山河破碎、人民命途多舛的凄凉,又感慨于这些知识分子对知识的热爱,甚至要胜过对自己的生命;也正是这种热情,才让众多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免于战火的涂炭。
1937年的中国,遍地狼烟。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分子们也同样不能免于战争的苦难,诺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日本军队进攻北平和天津时,并没有顾忌城市中的高校,反而把炮口对准了这些地方。南开大学当时基本被炸成废墟,北大和清华校园里,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都在轰炸中飞灰湮灭。在迁往昆明时,各高校为了能在昆明继续教学研究,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尽一切办法搬运教研物资。不仅是图书,当时自然科学中的动植物标本、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都纷纷从陆路、水路运往昆明,期间经历的艰辛不言自明,甚至还因为船翻了而使不能沾水的古籍损失了一部分,实在令人扼腕。当时日本空军在中国多地进行不加区分的大轰炸,百姓被炸死炸伤者不计其数,所以,书中对于师生跑警报、躲避轰炸有许多描写。第五章“弦诵在山城”和第十五章“国破花开溅泪流”里,刻画了当时昆明城频繁遭空袭时的众生百态。
书中的人物,大多活跃于这几个学术机构:北京大学(北大),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国立南开大学,中央研究院(中研院)及其下属机构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在空间上着重描写的,主要有北京(当时的北平),长沙,昆明和四川南溪李庄等。
整本书的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城沦陷,于是原在北京的高校,以及南开大学和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往云南昆明,共同组建成西南联合大学;后来战事恶化,昆明也遭到了严重袭击,于是西南联大及相关的人员和科研机构又被迫迁往四川李庄。但在这段时期之内,发生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让人既感慨于山河破碎、人民命途多舛的凄凉,又感慨于这些知识分子对知识的热爱,甚至要胜过对自己的生命;也正是这种热情,才让众多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免于战火的涂炭。
1937年的中国,遍地狼烟。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分子们也同样不能免于战争的苦难,诺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日本军队进攻北平和天津时,并没有顾忌城市中的高校,反而把炮口对准了这些地方。南开大学当时基本被炸成废墟,北大和清华校园里,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都在轰炸中飞灰湮灭。在迁往昆明时,各高校为了能在昆明继续教学研究,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尽一切办法搬运教研物资。不仅是图书,当时自然科学中的动植物标本、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都纷纷从陆路、水路运往昆明,期间经历的艰辛不言自明,甚至还因为船翻了而使不能沾水的古籍损失了一部分,实在令人扼腕。当时日本空军在中国多地进行不加区分的大轰炸,百姓被炸死炸伤者不计其数,所以,书中对于师生跑警报、躲避轰炸有许多描写。第五章“弦诵在山城”和第十五章“国破花开溅泪流”里,刻画了当时昆明城频繁遭空袭时的众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