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读后感1000合集(26)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