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读后感八条目整理(11)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大学》中举例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否认,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实就已经在人的心中存在。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合乎品质,需要的是“唤醒”。
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在耐心被耗尽之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沦为了简单易行却基本无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发点绝非愚民,而是要启迪民众。但其致命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大众当做“零基础”的愚民进行教育。
在当下,面对“道德滑坡”这一类愈发猛烈的抨击和指责,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诸实施,却始终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导致了道德教育轰轰烈烈,而道德水准却又并无想象中的触底反弹,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运动化地进行。但其实,民众从不缺乏道德知识,而只是不想运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输重复的知识,只能是短暂刺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似乎我们该去重拾起《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吹散掩盖美德的阴霾,使其发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学之道,在亲民。
《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中所说的“新”却并非是与“旧”相对,甚至是与“旧”相合。“新”的本质是不断调整而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无论道德上、物质上,人与社会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我们会将其归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的角色出现了错位。因为个体总是太渺小,经受不住环境一丝一毫的改变。但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世界运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却不能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碰撞——是人在变,而非世界在变。也许有某一个瞬间,你与世界、社会是如此契合,可这种状态却无法维持。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你于不经意间与那一点错离,而只好通过不断的修正错折往返。
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在耐心被耗尽之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沦为了简单易行却基本无效的幼稚化教育。“幼稚化教育”的出发点绝非愚民,而是要启迪民众。但其致命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大众当做“零基础”的愚民进行教育。
在当下,面对“道德滑坡”这一类愈发猛烈的抨击和指责,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诸实施,却始终收效甚微。道德滑坡导致了道德教育轰轰烈烈,而道德水准却又并无想象中的触底反弹,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运动化地进行。但其实,民众从不缺乏道德知识,而只是不想运用。一遍又一遍地灌输重复的知识,只能是短暂刺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似乎我们该去重拾起《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吹散掩盖美德的阴霾,使其发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学之道,在亲民。
《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中所说的“新”却并非是与“旧”相对,甚至是与“旧”相合。“新”的本质是不断调整而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无论道德上、物质上,人与社会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情形下,我们会将其归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人的角色出现了错位。因为个体总是太渺小,经受不住环境一丝一毫的改变。但从一个普遍性的意义上说,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世界运行得是如此完美、一如既往,但却不能消除人和社会之间的碰撞——是人在变,而非世界在变。也许有某一个瞬间,你与世界、社会是如此契合,可这种状态却无法维持。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你于不经意间与那一点错离,而只好通过不断的修正错折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