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汇合(4)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不然长大了也是颗玻璃心,遇到点事儿就不堪一击。另外,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走捷径,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
曾国藩传读后感2
约在半年前,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这本传记前,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这样。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后,我才明白毛泽东、蒋介石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国藩,确实是大清朝最忠诚的汉臣,确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那是他所处历史、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史中一个少见的“完人”。
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
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
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国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曾国藩传读后感2
约在半年前,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这本传记前,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这样。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后,我才明白毛泽东、蒋介石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国藩,确实是大清朝最忠诚的汉臣,确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那是他所处历史、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史中一个少见的“完人”。
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
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
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国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