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山路读后感细选(44)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⑥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白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⑦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白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