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史读后感汇集(12)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