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读后感英语细选(30)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篇8
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朋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XX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
作者饱含深深的人文关怀,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有关衰老和死亡这一大众都很避讳的课题。虽然该书是一本偏医学类的书籍,但却非常的真实、感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衰老、老人的一些观点。
普遍认同的一种看待老人的观点就是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我也一直深深赞同。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这种观点背后的意味: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小孩子的。很少会有哪个大人把小孩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看待,觉得自己是更为成熟的存在,在小孩面前常常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老是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小孩的言行举止进行指导,评判。那对于老人呢,也是一样。把老人当做弱势群体,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指导评价老人,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反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老俩口平时老喜欢往地里跑,即使是在天气很热的夏天。然后我们就特别义正言辞地“指责”爷爷奶奶:在家里呆着休息多好,万一中暑了怎么办。而且还心安理得地觉得都是为了他们好。奶奶有时叹气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我们的负担。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可不舒服了,心想奶奶怎么总是这么悲观呢。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点能够理解奶奶的心情。也对以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了你们好”而感到羞愧。
变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慢慢地失去健康,失去各种能力,失去曾经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于这一系列失去的过程我们最多只能尽力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老人也一样。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艰难地调整、改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他们希望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去地里干活,只是想去做自己还力所能及的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想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没用的。这也是他们的尊严。
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朋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XX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
作者饱含深深的人文关怀,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有关衰老和死亡这一大众都很避讳的课题。虽然该书是一本偏医学类的书籍,但却非常的真实、感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衰老、老人的一些观点。
普遍认同的一种看待老人的观点就是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我也一直深深赞同。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这种观点背后的意味: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小孩子的。很少会有哪个大人把小孩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看待,觉得自己是更为成熟的存在,在小孩面前常常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老是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小孩的言行举止进行指导,评判。那对于老人呢,也是一样。把老人当做弱势群体,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指导评价老人,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反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老俩口平时老喜欢往地里跑,即使是在天气很热的夏天。然后我们就特别义正言辞地“指责”爷爷奶奶:在家里呆着休息多好,万一中暑了怎么办。而且还心安理得地觉得都是为了他们好。奶奶有时叹气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我们的负担。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可不舒服了,心想奶奶怎么总是这么悲观呢。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点能够理解奶奶的心情。也对以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了你们好”而感到羞愧。
变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慢慢地失去健康,失去各种能力,失去曾经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于这一系列失去的过程我们最多只能尽力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老人也一样。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艰难地调整、改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他们希望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去地里干活,只是想去做自己还力所能及的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想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没用的。这也是他们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