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该不该去旅游读后感汇总(2)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
写作和旅行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自从合上书,我就反复地在心中问自己这个问题。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一直讨厌旅行,不为别的,只因为父母总要求每一次旅行后都要写游记,所以每一次出门,写作便成了旅行中的负担。
在这本书中曾经一度惊讶于它的体裁,有点像
周国平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旅行的呢?我想,他必然是在一路上顺从自己心意去旅行的,他会每天细致地观察,通过把每天的经过用文字记录下来来锻炼自己“内在的眼睛”。同时,他在旅行中一定也不会停止思考,他会因为路上的所见所闻而触发他的一些感触和想法,然后他会及时的整理自己的思路,把一个个这样的思考记录下来。
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求的"旅行吗?同时,这恰恰也是最适合我们的旅行方式。在这样的旅行中,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在用我们“内在的眼睛”观察世界,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旅行的过程,也会因为写作由“负担”变为“享受”而变得更加美好起来。
原来,写作从来不是旅行的负担。原来,在写作与旅行间,还有一种那么融洽的相处方式。
1995年寒假,我在新华书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立即就被书中所收录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从此,它陪伴我度过16年闲暇时光,始终让我爱不释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庆,令我到铁工校工作27年来最为感动的事情是学校发放了旅游经费,鼓励我们四处游玩,开阔眼界。
此时此刻,重读梁实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颇为感慨。
散文《旅行》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对待旅行的态度。“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
由此联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贵州遵义乡间目不识丁的农妇。1955年跟着儿子来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没走出过成都府。记得我上中学时,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亲交代,病好后一定送她回遵义乡下,原由是她说在成都死后火化会“好痛哦”。不过最终还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葬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