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读后感300字作文汇集(20)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