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历史读后感细选(50)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第2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我实在没有想到,蒋廷黻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会这样单薄,篇幅会这样短小。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惊异,是因为其书名与篇幅长短呈现出的奇异的负相关。中国近代史——这个范畴如此宏大又如此狭窄,它覆盖着中国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记忆,尽管在中华五千年的浩荡长河中,犹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历史,且不说还是这样一部正好卡着中国最黯淡无光时候的历史书,怎么会短呢?
但是蒋廷黻的这本《中国近代史》,确实只有寥寥五万字,但同时这也是洋洋洒洒的五万字。照陈旭麓先生的话说,“这一本薄薄的才五万余字的书,论述却颇能融会贯通。作者以自己的认识,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点带线,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为近代中国划了个轮廓。”需要指出的是,由蒋先生笔绘的这个近代中国的轮廓,大致圈着的年岁,与我们熟知的1840——1949年的划分略有出入。
这是因为那时中国尚是一团混沌,1938年蒋先生正有几月赋闲在家,于是忙不迭做了这么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诚如蒋先生所述,“我在清华教学的时侯,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
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第2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我实在没有想到,蒋廷黻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会这样单薄,篇幅会这样短小。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惊异,是因为其书名与篇幅长短呈现出的奇异的负相关。中国近代史——这个范畴如此宏大又如此狭窄,它覆盖着中国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记忆,尽管在中华五千年的浩荡长河中,犹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历史,且不说还是这样一部正好卡着中国最黯淡无光时候的历史书,怎么会短呢?
但是蒋廷黻的这本《中国近代史》,确实只有寥寥五万字,但同时这也是洋洋洒洒的五万字。照陈旭麓先生的话说,“这一本薄薄的才五万余字的书,论述却颇能融会贯通。作者以自己的认识,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点带线,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为近代中国划了个轮廓。”需要指出的是,由蒋先生笔绘的这个近代中国的轮廓,大致圈着的年岁,与我们熟知的1840——1949年的划分略有出入。
这是因为那时中国尚是一团混沌,1938年蒋先生正有几月赋闲在家,于是忙不迭做了这么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诚如蒋先生所述,“我在清华教学的时侯,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