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杜甫部分读后感精选(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在长江之滨的夔州,百病缠身、滞留于此的56岁诗人杜甫,独自登台,眼见秋江秋色,耳闻秋江秋声,感怀国难家愁,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历来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杨伦《杜诗镜铨》评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近现代及当代很多评家也都各自从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意图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论述,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在长江之滨的夔州,百病缠身、滞留于此的56岁诗人杜甫,独自登台,眼见秋江秋色,耳闻秋江秋声,感怀国难家愁,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历来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杨伦《杜诗镜铨》评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近现代及当代很多评家也都各自从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意图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论述,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