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的读后感合计(8)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于是,在古老的城墙下,庄之蝶最后一次问宛儿:“宛儿,你真实地说说,我是个坏人吗?”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呢?“两个人就相对跪在那里哭了。”
——这是生命中的大哀,这份哀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中,世界的朽坏与人的命运之朽坏互为表里,笼罩于人物之上的是盛极而衰的天地节律,凋零的秋天和白茫茫的冬天终会来,万丈高楼会塌,不散的筵席终须散,这是红火的俗世生活自然的和命定的边界,这就是人生之哀,我们知道限度何在,知道好的必了。但在《废都》中,城墙上如泣如诉的
庄之蝶的出走是他在整部《废都》中做出的最具个人意志的决定,他弃绝一切承诺,他为自己做出了决定,但问题是他实际上并不知道他要走向哪里。
当贾宝玉披着大红斗
《废都》的批评者常常以托尔斯泰为精神标尺,衡量庄之蝶的分量,这极富洞见。我猜测,当贾平凹写到火车站上的最后一幕时,他很可能想起了托尔斯泰,这个老人,在万众注目之下,走向心中应许之地,最终也是滞留在一个火车站上,这时,贾平凹或是庄之蝶必是悲从中来:他心中并无应许之地,他的出走无人注目并将被迅速遗忘,他甚至找不到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这个决定,他在踏上放逐与流亡之路时他的内部依然携带着那个深黑的沉默的深渊。
——终究是孤魂野鬼。我猜测,《废都》中花了如许的笔墨过度渲染黑夜中无言的满天鬼魂,不过是最后要让庄之蝶加入进去。
但事情的微妙之处在于,哈罗德·布罗姆曾在《西方正典》中指出,尽管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做出了雄辩的责难,但是,托尔斯泰自身在最后时刻的境遇却非常近于“李尔王”:一个背弃了自身的生活世界,同时被自身的生活世界所背弃的孤独无着的老人。
那么,这个庄之蝶,他是李尔王吗?或许我们根本不必向他提出知识分子式的问题,他的问题仅仅是陷溺于自我的幻觉而背弃了他的生活,他的罪和罚都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成立,他不过是人类的虚荣——世俗的虚荣和自我的、精神的虚荣的又一个牺牲品?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呢?“两个人就相对跪在那里哭了。”
——这是生命中的大哀,这份哀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中,世界的朽坏与人的命运之朽坏互为表里,笼罩于人物之上的是盛极而衰的天地节律,凋零的秋天和白茫茫的冬天终会来,万丈高楼会塌,不散的筵席终须散,这是红火的俗世生活自然的和命定的边界,这就是人生之哀,我们知道限度何在,知道好的必了。但在《废都》中,城墙上如泣如诉的
庄之蝶的出走是他在整部《废都》中做出的最具个人意志的决定,他弃绝一切承诺,他为自己做出了决定,但问题是他实际上并不知道他要走向哪里。
当贾宝玉披着大红斗
《废都》的批评者常常以托尔斯泰为精神标尺,衡量庄之蝶的分量,这极富洞见。我猜测,当贾平凹写到火车站上的最后一幕时,他很可能想起了托尔斯泰,这个老人,在万众注目之下,走向心中应许之地,最终也是滞留在一个火车站上,这时,贾平凹或是庄之蝶必是悲从中来:他心中并无应许之地,他的出走无人注目并将被迅速遗忘,他甚至找不到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这个决定,他在踏上放逐与流亡之路时他的内部依然携带着那个深黑的沉默的深渊。
——终究是孤魂野鬼。我猜测,《废都》中花了如许的笔墨过度渲染黑夜中无言的满天鬼魂,不过是最后要让庄之蝶加入进去。
但事情的微妙之处在于,哈罗德·布罗姆曾在《西方正典》中指出,尽管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做出了雄辩的责难,但是,托尔斯泰自身在最后时刻的境遇却非常近于“李尔王”:一个背弃了自身的生活世界,同时被自身的生活世界所背弃的孤独无着的老人。
那么,这个庄之蝶,他是李尔王吗?或许我们根本不必向他提出知识分子式的问题,他的问题仅仅是陷溺于自我的幻觉而背弃了他的生活,他的罪和罚都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成立,他不过是人类的虚荣——世俗的虚荣和自我的、精神的虚荣的又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