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达摩破相论读后感精选(2)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佛家讲因缘,前不久,在网上拍到一幅本焕长老真迹。这幅字洗尽铅华,平实中透出沉稳大气,榜体行楷,题“天地人和”四字,是大德一百岁高龄时所作,我看着它,多了几分感动。
有此机缘,能得到这幅字是我今生福气。本焕长老乃佛学界泰斗,中华佛教名誉会长。他继临济禅宗法脉,也是印顺大和尚的导师(印顺全集1600多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早年受到虚云禅师邀请任某寺主持,几十年功行不辍,斐誉中外。老人于一百零六岁安然示寂,化七彩舍利近万颗,是公认的高僧。
借此外缘,我想谈谈对佛学的粗浅认识和感悟。佛学在我眼中,用二十个字去归纳:“浩如烟海,微妙精深,修学并证,理行兼备,无上正法。”我学佛多年,其实不敢用“学”来谈,勉强为之,只是读了一点佛学概论、佛经典籍而已。每次读经论,只叹自己学识浅薄,根基陋钝,常令心生惭愧。
佛家三藏十二部,大谈古今圣贤之说,无不是契着“实相”的对根应机之谈。释迦佛所证悟到的实相,乃千经万论之旨归,亦百千妙用之本源。佛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真谛,乃诸人之“自心实相”。自心实相、本来面目、如来藏、清净法身等,乃一事而假多名。所以,释迦佛悟道之后,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发出由衷感叹:“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如来智慧,乃“一元绝待,包罗万象”之实相。此“实相”,亦是儒家《大学》所说的“大”,同时,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世间大用;亦是《中庸》所说的“中”。《易经》中“生生之谓易”之本体。同时,也是道家《道德经》所说的“道”,也包括“生生不息”之至德,此“实相”之至理,无始常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可以说,佛家、道家、儒家,其文化形式虽有差别,而文化内涵实无二致。
佛教世界观是唯心的世界观,然而,佛教的“唯心”,却不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个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佛教的“心”“物”观有着独特的内涵。佛教所说的心,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心”;佛教所说的“物”,是指“心”的现象,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无量的八识种子(阿赖耶识),皆属于“物”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心”,是指主观反映(根尘相对而缘起的影子)。唯物论所说的“物”,是指主观反映的对象,是与“反映”相对应的“客尘”。唯物论所说的“心”(主观反映),佛教称之为“识”,属于“物”(形而下)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物”(客观对象),佛教称之为“尘”。可见,佛教所说的“心”与“物”,是不同于唯物论所说的“心”与“物”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