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重界读后感聚集(8)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篇2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这种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三才”。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到自然,由“觉”入道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