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的读后感1500整理(6)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提出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从老子的话里面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老子并不是全面否定了“礼”,只是消极地提出“礼”是“道”的等级中处于最低级的,最底层的,犹可接受的。老子悲观地认为:礼“的出现,代表了“道”自上而下的陨落。
孔子师从老子学礼多年,深得礼制的精髓。但他走的是与老子相反的道路,孔子积极地认为,”礼“是通往更高层次的”道“的起点,是自下而上的向上运动。正如老子所说的,“两者同出而异名”。为了给自己的为政思想找到理论基础,他制定了更加繁琐的礼制,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孔子必须在“名”与“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达到他“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只可惜,各路诸侯的不臣之心已是无法遏制,所以孔子的理想也逐渐破灭在年年的奔走与期待中。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孔子礼制的光辉。他毕竟给后人指出了一条路,他通过礼制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并且影响至今。所有诋毁孔子的人,我想都应该宽容一些,我们往往对统一中国的伟人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为什么对几乎统一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孔子又如此苛刻呢?
再来说“礼”和“法”。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继承和发扬。但由于个人的悟性和理解的不同,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也是不尽相同的,儒家一分为八,各有传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传人(隔代的),对孔子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争锋相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荀子的弟-子里面出现了韩非子和李斯这样的法家弟-子,而孟子在后来的岁月里,竟异军突起,成为几乎可以和孔子等身的儒门亚圣。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不同表现在“法”上时极为明显的。孔孟的性善论,相信人的本质是向善的,于是,在法的理论基础上是以教化为主,故有为政以德的说法。而性恶论的基础是人性向恶,彼此之间互不信任,表现在法上时是相互制约,相互制衡,西方的原罪基础上产生的法制,例如两院制,三权分立制,道理相同。所以有依法治国的说法。
孔子师从老子学礼多年,深得礼制的精髓。但他走的是与老子相反的道路,孔子积极地认为,”礼“是通往更高层次的”道“的起点,是自下而上的向上运动。正如老子所说的,“两者同出而异名”。为了给自己的为政思想找到理论基础,他制定了更加繁琐的礼制,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孔子必须在“名”与“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达到他“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只可惜,各路诸侯的不臣之心已是无法遏制,所以孔子的理想也逐渐破灭在年年的奔走与期待中。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孔子礼制的光辉。他毕竟给后人指出了一条路,他通过礼制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并且影响至今。所有诋毁孔子的人,我想都应该宽容一些,我们往往对统一中国的伟人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为什么对几乎统一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孔子又如此苛刻呢?
再来说“礼”和“法”。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继承和发扬。但由于个人的悟性和理解的不同,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也是不尽相同的,儒家一分为八,各有传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传人(隔代的),对孔子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争锋相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荀子的弟-子里面出现了韩非子和李斯这样的法家弟-子,而孟子在后来的岁月里,竟异军突起,成为几乎可以和孔子等身的儒门亚圣。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不同表现在“法”上时极为明显的。孔孟的性善论,相信人的本质是向善的,于是,在法的理论基础上是以教化为主,故有为政以德的说法。而性恶论的基础是人性向恶,彼此之间互不信任,表现在法上时是相互制约,相互制衡,西方的原罪基础上产生的法制,例如两院制,三权分立制,道理相同。所以有依法治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