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及读后感精选(18)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通过对书中的自序部分的阅读,可看出作者出书的目的与托马斯的《常识》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让一些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 通过阅读,细细思考,会发现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那么深刻,不过有意思的是回头看书名,真的就会有一种思维开化的感觉,正如里面所说:观点皆不脱常识的范围。
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
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