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只娃娃兵的读后感汇聚(6)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关于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本身的经历,尤其是创作风格上的转变是值得关注的。作为一位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在她的第一部作品全景性纪实文学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里也采用了类似本作的“讲话体”,但立场却截然不同——她通过几十位女性的自述,表现了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形象,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色彩。
第一部作品的成功为她赢得了声誉。于是在接下来的《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延续之前的手法。依旧是战争题材,依旧是来自亲历者的自述……但不同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主张却发生了翻转——她曾给卫国战争冠上“伟大”之名,然而对于八十年代的这场战事,显然充满了厌恶。个中缘由,或许是由于两场战争“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来,这只能是因为作者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前一作品,即使取材自个人,最终也回归到了宏观的、对民族情结赞扬,而后者起初描述的是个体,最终归结的,也还是个体的悲哀。
关于阿富汗战争,在这里笔者无意多言。“二战后,世界形成了冷战格局,看似和平,局部战争却始终未曾停止。而这场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也常作为“局部热战”的典型被人们谈及。”这样冷冰冰的介绍性文字我们耳熟能详,但对于战争的亲历者,这样的表达,是否有意义呢?
一旦归结到个体,战争便始终是无理的——无论是谁,一旦介入这场游戏,唯一的取胜策略只能是尽可能消灭生命。战士在战场上以杀戮为使命,而杀人者本身,也并不具备“人性”的特征——他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善意与恶。这又有几分芥川龙之介在《地狱变》中展现的绝望与偏执了——为了制造末世之境,人情愿祭献自己唯一疼爱之人的性命。可又有谁,真正疼爱过这些在战争中丢掉一切的生命呢?
所以,“一场正义的战争”?抱歉,这是个伪命题。正义无它,只能以人性做底线。
这显然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为读者呈现的意义。这样看来,我们与其把她说成是一位作家,或许称其为“倾听者”更为恰当——大脑的机制让人们更倾向于遗忘痛苦,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倘若掩埋却会造成致命的断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