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全集校注读后感选录(14)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 56岁 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
C.萧涤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萧涤非先生通过《重谒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萧涤非先生发表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不同意见的过程,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B.材料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 56岁 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
C.萧涤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萧涤非先生通过《重谒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萧涤非先生发表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不同意见的过程,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B.材料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