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的枣树的读后感合集(4)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 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石崖上的枣树》阅读题
2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2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2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石崖上的枣树》阅读答案
21.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1分)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1分)(3分。意思对即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 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石崖上的枣树》阅读题
2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2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2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石崖上的枣树》阅读答案
21.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1分)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1分)(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