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缔造者周武王读后感汇编(12)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有了《史记》这样的记载因此就得出了结论:《易经》是卜筮之书不在焚毁之列,但是这一结论与《易传·系辞》相违。
系辞下传在篇末三次重复了,“《易》之为《书》也”很明白的告诉读《易》的人,《易经》是《书》而不是所谓的卜筮典籍。秦汉时期把记述“先王之言”的书称为《书》,如记述三皇五帝至西周时期历史和帝王言行的《尚书》,汉以后记述汉朝历史的书称为《汉书》,与今语中的“书”所指范畴不同。春秋至秦汉其间因文章多写在竹简与木简上所以“简”或“篇籍”是今语“书”的概念。
如果按《易传·系辞》的说法《易经》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已被列入禁书之列。有《汉书·艺文志》为证,“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在这段记载中《易经》与《春秋》《诗经》作为先秦的重要典籍在焚书之列,没有疑问。而且对焚书的目的做了定性。并把从汉初开始收集天下篇籍的工作,经汉武帝期间的再次失散直至汉成帝指派陈农再次主持征收天下遗书长达一百五十余年之久的过程,原委进行了简述。
陈农的这次征收遗书得到了“《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如果《易经》不在焚书之列何必再次列入征书之列呢?
这里还提到了汉武帝发布了藏书的政策,设立了写书的专职部门,并将写成的《书》深藏于“秘府”。为什么“皆充秘府”的最终结果却是“书颇散亡”呢?给后人留下一个疑问。
艺文志还提到了《易传》的一个周氏版本,但是只有二篇,而不是多篇。这说明了《易传》最早的版本是秦以前成书的并被列入焚书之列。只是“彼《易传》不是此《易传》”而已。
系辞下传在篇末三次重复了,“《易》之为《书》也”很明白的告诉读《易》的人,《易经》是《书》而不是所谓的卜筮典籍。秦汉时期把记述“先王之言”的书称为《书》,如记述三皇五帝至西周时期历史和帝王言行的《尚书》,汉以后记述汉朝历史的书称为《汉书》,与今语中的“书”所指范畴不同。春秋至秦汉其间因文章多写在竹简与木简上所以“简”或“篇籍”是今语“书”的概念。
如果按《易传·系辞》的说法《易经》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已被列入禁书之列。有《汉书·艺文志》为证,“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在这段记载中《易经》与《春秋》《诗经》作为先秦的重要典籍在焚书之列,没有疑问。而且对焚书的目的做了定性。并把从汉初开始收集天下篇籍的工作,经汉武帝期间的再次失散直至汉成帝指派陈农再次主持征收天下遗书长达一百五十余年之久的过程,原委进行了简述。
陈农的这次征收遗书得到了“《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如果《易经》不在焚书之列何必再次列入征书之列呢?
这里还提到了汉武帝发布了藏书的政策,设立了写书的专职部门,并将写成的《书》深藏于“秘府”。为什么“皆充秘府”的最终结果却是“书颇散亡”呢?给后人留下一个疑问。
艺文志还提到了《易传》的一个周氏版本,但是只有二篇,而不是多篇。这说明了《易传》最早的版本是秦以前成书的并被列入焚书之列。只是“彼《易传》不是此《易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