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爱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2)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戴埃竭力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宰命运,发展自我,冲破习俗,探索未知,它们从总体上论证了一个问题,你要参与社会工作与生活,就必须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建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完整地说,这种主体意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在整体上,坚信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对个体而言,这种动力的标志是个人品质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兑现。现代人日臻完美的个性,是由独立、独思、独创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信、自强的性格特征铸成的,它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原动力、又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塑造这种健全的个性呢?戴埃指出:一个普通人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首先要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第一,以发展自我为动力,永远谋求自强。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活动力不能仅限于"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而应当是"渴望发展的迫切愿望,因为无论是弥补遗憾的过去还是满足平庸的现在,都难以驱逐"生活失落感",只有选择发展,你才能完全"支配现时生活的每一时刻",这种支配力就是主宰命运的神奇力量。
达尔文曾经在生物进化范畴论述这种支配力的不寻常意义。他说,生物个体遇到灾变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被灾难吓到,使本来具有的应变能力也不能动用,从而处于病态的瘫痪。另一种,被大祸所激愤,动用全部主观支配力量,使之处于极端亢奋状态来应付灾变。例如:兔子突然发现狼向自己扑来时,可以吓昏在地,被吞吃掉;也可以拼命地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耐力逃跑了。前者在生存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淘汰了;后者,逐步改造自己,使之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戴埃博士提出思维方式的第二特点——无须追逐别人的赞许,保持充分自信。赞许本身无损于精神健康,但当"寻求赞许"的希望变为一种心理需要。并被定作行为追逐目标时,它变沦为了误区。这条分界线的两边,是思维迥异的两种人。误区内的属于"外界控制型",这种思维"着眼于他人",惯于用外在因素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结果。左右自己的行为标准,它总是奢望"依赖别人提高‘自我价值’",或是"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捆系在别人赏赐的赞许上,一旦外界停止施舍赞许,便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了。结论是:"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他永远不可能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只能依赖外界金钱、家产等物质,去工作或谋取生存。
达尔文曾经在生物进化范畴论述这种支配力的不寻常意义。他说,生物个体遇到灾变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被灾难吓到,使本来具有的应变能力也不能动用,从而处于病态的瘫痪。另一种,被大祸所激愤,动用全部主观支配力量,使之处于极端亢奋状态来应付灾变。例如:兔子突然发现狼向自己扑来时,可以吓昏在地,被吞吃掉;也可以拼命地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耐力逃跑了。前者在生存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淘汰了;后者,逐步改造自己,使之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戴埃博士提出思维方式的第二特点——无须追逐别人的赞许,保持充分自信。赞许本身无损于精神健康,但当"寻求赞许"的希望变为一种心理需要。并被定作行为追逐目标时,它变沦为了误区。这条分界线的两边,是思维迥异的两种人。误区内的属于"外界控制型",这种思维"着眼于他人",惯于用外在因素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结果。左右自己的行为标准,它总是奢望"依赖别人提高‘自我价值’",或是"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捆系在别人赏赐的赞许上,一旦外界停止施舍赞许,便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了。结论是:"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他永远不可能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只能依赖外界金钱、家产等物质,去工作或谋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