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修身课读后感集锦(266)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
同学们,阅读《国学经典》吧!《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篇【三】
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进一步学习北大大课堂、楼宇烈讲授的《国学课十三堂》,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
相反,像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在“欲”的驱使下将自己变成物质文明的奴隶。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同学们,阅读《国学经典》吧!《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篇【三】
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进一步学习北大大课堂、楼宇烈讲授的《国学课十三堂》,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
相反,像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在“欲”的驱使下将自己变成物质文明的奴隶。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