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单元作文读后感合计(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我们知道,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大得让我们无法想像,但这里面大多都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就算是亮度比太阳高几亿倍甚至几十亿倍的大恒星,也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这句话中,把诸如爱因斯坦之类的伟人比作明亮的恒星,那我们可不可以把创造的世界就看成宇宙,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看成是组成那无尽星空的微小部分呢?由此可见,创造的世界是如此之大,而占据其中的"我们又为何不能成为这其中一颗发光的星?如果你认为我们只是这大宇宙中的一点点小灰尘,所以不能创造、不能发光的话,我会告诉你,你的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就大错特错了。
是啊,我们虽卑微且不值一提,但是你知道一颗小有成就的蓝色恒星是怎样形成的吗?它就是由一团由灰尘组成的星云凝结成的!如果我们能顺利变成一颗小小的恒星,我们不是和那些伟人越来越像了?当然,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微小的光可以照亮自己,却不能照到更远,因为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成为一颗发光的恒星,更是要把自己的光照到更黑、更远、更需要光亮的宇宙深处去,让它亮至整个宇宙!
那么,若我们就是一颗小小的灰尘,我们该怎样变成明亮的恒星、又该怎样把自己的光芒送到更远的地方呢?
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大理学家朱熹也曾专门对“格物致知”补缀了一篇论文。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么对儒学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谓“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阳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认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为他“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并于后文说要“格竹”就应“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这番话着实让人无语。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学和实践的概念。儒学无疑是一种哲学,而哲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想体现,与由外及内的实践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的话说,哲学是理论的理论,它高度抽象,与实践隔绝,它志在理解而非改变世界,而当其转化为实践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学术的学术品格。也就是说哲学本身就是要优先探索自身,然后才能推己及人的`。那么这与“栽种”和“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又有何干呢?想来实在是可笑至极。
是啊,我们虽卑微且不值一提,但是你知道一颗小有成就的蓝色恒星是怎样形成的吗?它就是由一团由灰尘组成的星云凝结成的!如果我们能顺利变成一颗小小的恒星,我们不是和那些伟人越来越像了?当然,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微小的光可以照亮自己,却不能照到更远,因为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成为一颗发光的恒星,更是要把自己的光照到更黑、更远、更需要光亮的宇宙深处去,让它亮至整个宇宙!
那么,若我们就是一颗小小的灰尘,我们该怎样变成明亮的恒星、又该怎样把自己的光芒送到更远的地方呢?
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大理学家朱熹也曾专门对“格物致知”补缀了一篇论文。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么对儒学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谓“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阳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认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为他“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并于后文说要“格竹”就应“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这番话着实让人无语。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学和实践的概念。儒学无疑是一种哲学,而哲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想体现,与由外及内的实践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的话说,哲学是理论的理论,它高度抽象,与实践隔绝,它志在理解而非改变世界,而当其转化为实践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学术的学术品格。也就是说哲学本身就是要优先探索自身,然后才能推己及人的`。那么这与“栽种”和“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又有何干呢?想来实在是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