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大传读后感摘录(20)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论语》读书笔记7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首先由读友对这句的背景做简单介绍,孔子去曹适宋遇小人恶势力,身危情险之下说了这句话。在读各家注释的过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为何说这句话的讨论上。郑玄注认为德为圣性,天欲使孔子制作法度。朱子注认为孔子说天赋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违天害己。刘宝楠认为德为天所命,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戴望注解释为孔子受天命制作礼乐,将孔子视为素王。康有为注则从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换新使命的角度来阐发。
读友们同时针对“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种自信还是孔子本身具备的一种圣人之德展开了讨论。赵老师认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代表正义自然不能惧怕邪恶,道是“体”,德是“用”,这里说“天生德于予”而未说是“道”,也体现了孔子作为贤圣对天道的敬畏和对自我认知限度的自觉。王老师阐发到,古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这里的德也可能表达这方面意思。老师们也提到,这里也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天命观。从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种圣性。更深层次理解,它是一种天命、使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一节发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误认为恶人阳虎而被匡地人围困,在此境况下,孔子说出了文未丧,匡人终必不害我的话。读友们主要针对“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展开了研读和讨论。郑玄注主要解释了孔子对天未丧文故我必不为害的论证。朱子注中“文”的解释为道之显者盖礼乐制度之谓,其余与郑玄注并无太大差别。刘逢禄《论语述何》中解释礼乐制度为三代损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凤则认为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释为文章的意思。康有为解释文为文明之道统。
读友们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有同学提出了“文”和“知”的区别和联系,有同学提到,被人误解而身临险境时,当“内文明而外柔顺”,采取柔顺的手段去化解。最后,由李明老师为大家做一个跑步健身,阳光锻炼的活动宣传。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首先由读友对这句的背景做简单介绍,孔子去曹适宋遇小人恶势力,身危情险之下说了这句话。在读各家注释的过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为何说这句话的讨论上。郑玄注认为德为圣性,天欲使孔子制作法度。朱子注认为孔子说天赋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违天害己。刘宝楠认为德为天所命,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戴望注解释为孔子受天命制作礼乐,将孔子视为素王。康有为注则从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换新使命的角度来阐发。
读友们同时针对“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种自信还是孔子本身具备的一种圣人之德展开了讨论。赵老师认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代表正义自然不能惧怕邪恶,道是“体”,德是“用”,这里说“天生德于予”而未说是“道”,也体现了孔子作为贤圣对天道的敬畏和对自我认知限度的自觉。王老师阐发到,古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这里的德也可能表达这方面意思。老师们也提到,这里也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天命观。从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种圣性。更深层次理解,它是一种天命、使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一节发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误认为恶人阳虎而被匡地人围困,在此境况下,孔子说出了文未丧,匡人终必不害我的话。读友们主要针对“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展开了研读和讨论。郑玄注主要解释了孔子对天未丧文故我必不为害的论证。朱子注中“文”的解释为道之显者盖礼乐制度之谓,其余与郑玄注并无太大差别。刘逢禄《论语述何》中解释礼乐制度为三代损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凤则认为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释为文章的意思。康有为解释文为文明之道统。
读友们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有同学提出了“文”和“知”的区别和联系,有同学提到,被人误解而身临险境时,当“内文明而外柔顺”,采取柔顺的手段去化解。最后,由李明老师为大家做一个跑步健身,阳光锻炼的活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