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三论》读后感合计(10)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去年研究《心经》,认识到了《心经》与心理学的关联——“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说得正是这个意思吧!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需要组织,辨认与识别,各种研究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认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现,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模仿,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仍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喜欢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一直寻寻觅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需要组织,辨认与识别,各种研究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认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现,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模仿,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仍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喜欢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一直寻寻觅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