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革命读后感崔允漷汇聚(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八木老师的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有部分男生发言,而且多半时间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讨论为主。令人尴尬的是课堂讨论越是偏离预设的方向,八木老师就越要依靠那几位经常发言的男生。这样,打扮的女生缄口不语,如同客人一样默默无言。八目老师希望能建立宁静的、互相倾听的关系,却一直未能解决部分难上独占课堂发言权的问题。”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我的课堂。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啊。这样的场面不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吗?
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那几位同学进行“抢答、必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的坐在那里被动地接收。这样被动地宁静,有的只是“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同意、我反对……的观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是否像八木老师那样“用语也变得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开”教学的每一步环节?
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当然宁静是相对的、是适度的。宁静地听过、宁静地想过之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吐为快、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唇枪舌战”,宁静不是一味的安静、寂静。
从“倾听”、“串联”、“反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独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扎实、更高效、更精彩。
小学生革命先烈事迹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我的课堂。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啊。这样的场面不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吗?
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那几位同学进行“抢答、必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的坐在那里被动地接收。这样被动地宁静,有的只是“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同意、我反对……的观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是否像八木老师那样“用语也变得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开”教学的每一步环节?
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当然宁静是相对的、是适度的。宁静地听过、宁静地想过之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吐为快、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唇枪舌战”,宁静不是一味的安静、寂静。
从“倾听”、“串联”、“反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独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扎实、更高效、更精彩。
小学生革命先烈事迹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