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第一章锦集(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令人稍感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的是,一些学生因为“跑警报”(有日军飞机飞过城市上空时则拉响警报示意民众到城外或防空洞躲避)过于频繁而逐渐麻木,反其道而行之,趁着别人都去“跑警报”、室中无人时,尽情使用平常因为太稀缺而使用不上的资源,比如水;甚至还有年轻的学生们在跑警报时产生了感情,书中描写:“同学跑警报,成双成对者越来越多。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但这终究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挣扎于炮火中苦不堪言。眼见昆明也陷入战火,西南联大于是又被迫迁往四川南溪李庄。在李庄,虽然相比于昆明,类似于炮轰这种苦难要减轻许多,但教学、研究和生活的条件也都十分艰苦。不论是粮食、医药还是衣物,都面临僧多粥少的窘境,大学的教室、宿舍和办公地点严重短缺,不论是当地学堂还是山头上的山寨,能征用的都被征用了,甚至“办公室”与牛棚仅一墙之隔,也根本没有挑剔的余地。
以上写到的这些,只是艰苦环境的冰山一角,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这些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人们,是凭着怎样一种信念,在咬牙支撑着。
即便是环境这样恶劣,这群知识分子也始终潜心学术,甚至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在我国考古史上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掘工作,比如河南殷墟(甲骨文、彩陶与仰韶文化)遗址,山东济南城子崖(新石器时代的黑陶与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对东北地区的“昂昂溪文化”的发掘考证工作等等,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时局动荡的环境下完成的。抗战爆发后,即便物资极度匮乏、身如浮萍漂泊不定,学术大家们也总是希望能在知识中获得些许慰藉。书中对于梁思成和陈寅恪都有较多的描写,这两人都展现出了对于“研究”的高度的热爱。抗战期间,梁思成一家为躲避战火而长途奔袭,原本就体弱多病的林徽因险些因肺病得不到救治而丢掉性命;逃难之时,即便再拮据、再疲惫,梁思成也始终把之前的研究成果——调查中国古建筑时留下的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和记录等,完好无损地带在身边,尽一切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编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以上写到的这些,只是艰苦环境的冰山一角,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这些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人们,是凭着怎样一种信念,在咬牙支撑着。
即便是环境这样恶劣,这群知识分子也始终潜心学术,甚至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在我国考古史上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掘工作,比如河南殷墟(甲骨文、彩陶与仰韶文化)遗址,山东济南城子崖(新石器时代的黑陶与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对东北地区的“昂昂溪文化”的发掘考证工作等等,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时局动荡的环境下完成的。抗战爆发后,即便物资极度匮乏、身如浮萍漂泊不定,学术大家们也总是希望能在知识中获得些许慰藉。书中对于梁思成和陈寅恪都有较多的描写,这两人都展现出了对于“研究”的高度的热爱。抗战期间,梁思成一家为躲避战火而长途奔袭,原本就体弱多病的林徽因险些因肺病得不到救治而丢掉性命;逃难之时,即便再拮据、再疲惫,梁思成也始终把之前的研究成果——调查中国古建筑时留下的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和记录等,完好无损地带在身边,尽一切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编著《图像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