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故事读后感500字摘录(18)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这部影片有太多的笑点的同时也有泪点,这也许就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生活不易,哭过之后,我们仍要笑对生活,用爱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00字3
这个暑假的电影对我的想法有很大的影响,让我对国漫认知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暑假看了第一个电影是小时候经常看的《哪吒传奇》的改编。电影比儿时的哪吒看起来要执着,不好接近,里面的剧情跟我们所熟知的却有些不同。
没有看那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哪吒的形象,会觉得他是个十足的小恶魔,他的黑眼圈给他的形象和“表面的性格”加了很多分。他在陈塘关闹了不少乱子,村民们都是抵触,惧怕,从不接近他。而哪吒的母亲并非弱女子,从她生下哪吒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多活几年,她与哪吒的父亲四处斩妖除魔为儿子积德,虽然公务在身但会尽量抽时间陪儿子踢毽子。母子二人踢毽子的情景虽然有些搞笑,但可以足够的看出母亲对哪吒的爱。哪吒的父亲李靖为了让儿子躲过三年后的天劫,不惜去求符咒,让天雷来的时候替儿子受劫,这些都没有给哪吒说,甚至为了给儿子过三岁的生日,拉下面子去求他们一定要来,看了电影后我觉得李靖称得上是好父亲。
哪吒和敖丙因机缘巧合成了他们唯一的朋友,两人的友情在结局很感人,天雷的出现本来是会让哪吒魂飞魄散,但敖丙在关键时刻也替了哪吒承担了部分的能量,最后肉身没保住,但幸好灵魂保住了。
看完电影真的是回味无穷,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是“别挣扎了,这是命中注定,去你的鸟命。”“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00字4
恰逢七夕节,我和老公商量带上爸妈一起去看的`。说句实话,起初看到电影名字,总觉得都知道他要演什么,题材灵感来自《封神演义》,哪吒的故事都大同小异。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有些偏差了,不论是精良的制作还是内容,都真的吸引了我。语言有幽默感,画面震撼,人物设定和台词设计都非常走心,尤其是小哪吒的几段无聊的自言自语更是可爱。它是动画片,又不仅仅是动画片。将现代社会最直击人心的有关“成长”、“上一代与下一代”、“教育与发展”、“傲慢与偏见”、“坚持与梦想”、“行动与幻想”等多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对比性的话题、课题都结合起来,然后向观众们无声地发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面对“叛逆期”或者面对“爱犯错”的孩子,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对待和处理?这个“我们”,不是家长,或者说不仅仅指家长;它包含的内容太多,比如还有老师、学校、媒体、网络、社交平台、教育机构、邻里之间、我们对孩子自身的培养、不同人群对孩子的态度、社会现象或潮流对孩子的影响乃至整个社会;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00字3
这个暑假的电影对我的想法有很大的影响,让我对国漫认知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暑假看了第一个电影是小时候经常看的《哪吒传奇》的改编。电影比儿时的哪吒看起来要执着,不好接近,里面的剧情跟我们所熟知的却有些不同。
没有看那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哪吒的形象,会觉得他是个十足的小恶魔,他的黑眼圈给他的形象和“表面的性格”加了很多分。他在陈塘关闹了不少乱子,村民们都是抵触,惧怕,从不接近他。而哪吒的母亲并非弱女子,从她生下哪吒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多活几年,她与哪吒的父亲四处斩妖除魔为儿子积德,虽然公务在身但会尽量抽时间陪儿子踢毽子。母子二人踢毽子的情景虽然有些搞笑,但可以足够的看出母亲对哪吒的爱。哪吒的父亲李靖为了让儿子躲过三年后的天劫,不惜去求符咒,让天雷来的时候替儿子受劫,这些都没有给哪吒说,甚至为了给儿子过三岁的生日,拉下面子去求他们一定要来,看了电影后我觉得李靖称得上是好父亲。
哪吒和敖丙因机缘巧合成了他们唯一的朋友,两人的友情在结局很感人,天雷的出现本来是会让哪吒魂飞魄散,但敖丙在关键时刻也替了哪吒承担了部分的能量,最后肉身没保住,但幸好灵魂保住了。
看完电影真的是回味无穷,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是“别挣扎了,这是命中注定,去你的鸟命。”“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00字4
恰逢七夕节,我和老公商量带上爸妈一起去看的`。说句实话,起初看到电影名字,总觉得都知道他要演什么,题材灵感来自《封神演义》,哪吒的故事都大同小异。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有些偏差了,不论是精良的制作还是内容,都真的吸引了我。语言有幽默感,画面震撼,人物设定和台词设计都非常走心,尤其是小哪吒的几段无聊的自言自语更是可爱。它是动画片,又不仅仅是动画片。将现代社会最直击人心的有关“成长”、“上一代与下一代”、“教育与发展”、“傲慢与偏见”、“坚持与梦想”、“行动与幻想”等多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对比性的话题、课题都结合起来,然后向观众们无声地发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面对“叛逆期”或者面对“爱犯错”的孩子,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对待和处理?这个“我们”,不是家长,或者说不仅仅指家长;它包含的内容太多,比如还有老师、学校、媒体、网络、社交平台、教育机构、邻里之间、我们对孩子自身的培养、不同人群对孩子的态度、社会现象或潮流对孩子的影响乃至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