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徐爱录读后感集锦(6)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传习录》不仅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传达了王阳明辩证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传习录》,不难发现其生动活泼的内容,感受到其不俗的语言魅力。悉心研读此书,对学习中国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3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4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传习录读后感3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4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